榮民榮眷基金會 守護榮民 傳播大愛
文/鍾祖豪
(部分照片攝於戴口罩規定加嚴前)
「榮民榮眷基金會」是榮民、榮眷的守護者,其立會宗旨即為「榮民榮眷為國奉獻,我們照顧榮民榮眷。」其中包含許多感人的故事。
新竹榮家九十二歲的劉明芝爺爺,雖然視力嚴重退化,眼睛幾乎看不見,可是他每天的作息都非常準時,起床、吃飯、睡覺,把棉被摺得跟豆腐乾一樣。這麼一位單純的人,卻有著回饋社會的胸懷,將一生積蓄七百萬元,捐給「榮民榮眷基金會」和新竹榮家。他說:「我捐的錢都是自己節省下來的,這個錢應該捐給基金會,只要榮民、榮眷有甚麼病痛或困難,就可以幫助他們一點。」
感念榮民 讓大愛變為暖流
劉明芝爺爺平日省吃儉用,捐錢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。新竹榮家家主任陳桂美表示:「劉爺爺這種大愛典範,就是我們社會非常重要的一股暖流。」
輔導會副主委兼榮民榮眷基金會董事長李文忠,對這些捐款給基金會的老榮民,一直非常感念,也常常傳述他們的故事。一位獨居的張春智伯伯生前捨不得開冷氣,過世後,榮服處協助整理遺物,發現兩百多張捐款單據,合計兩百多萬元,原來他生前將存款涓涓滴滴都捐給了「世界展望會」;一位住在花蓮海濱的陳才伯伯,每天撿鵝卵石,一斤賣一塊二毛錢,「九二一」大地震之後,捐了一百萬元協助災民,那幾乎就是他一輩子的積蓄。
李文忠董事長指出,當年大陸來臺的軍人,退伍了就成為榮譽國民,也就是榮民,他們保衛國家,建設臺灣,政府應該照顧他們,榮民榮眷基金會就是在協助政府照顧榮民(眷),所以平時與各縣市榮服處保持密切聯繫合作,關懷榮民(眷)的生活狀況與實際需求,期許永遠擔任榮民(眷)最堅實的後盾!每當榮民(眷)遭遇重大災害及意外,導致死亡或重度身障,即視申請對象資格條件發放救助金。
又為加強落實照顧弱勢榮民(眷),特別自一○八年起將重大災害及意外事故救助金各提高一萬元(最多達六萬元),提供清寒榮民(眷)更好的服務與照顧。基金會成立二十五年來,已核發慰助金四八六六人次,合計九三○○萬餘元。
例如雲林縣水林鄉的林姓榮民遺眷,去年一家四口不幸發生重大車禍意外,長子、次子死亡,三子右手截肢,引發各界關注。基金會同仁立即為林女士辦理急難慰助作業,將十二萬元慰助金送交林女士,李董事長也特別前往慰問。輔導會及會屬機構共募得一百四十多萬元捐款,外界的捐款也超過一千萬元,這位媽媽後來公開說捐款已經夠了,不用再捐給她了。李董事長強調,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得到社會這麼多的關懷幫助,如果基金會能有更多資源,對遭遇不幸或困難的榮民(眷)或其子女,就能更有效協助。
拍微電影 記錄動人的故事
李文忠董事長就任以來,催生了《奉獻》、《志業志願》、《大愛如風》、《看見榮民》等多部榮民故事微電影。李董事長表示,在他與這些老榮民接觸的過程中,發現他們熱心公益,默默憑藉自己綿薄之力奉獻社會,包括捐款給基金會或其他公益團體,所以在主任委員指導下,基金會同仁籌拍多部向榮民致敬的微電影,無非就是希望讓榮民的大愛精神被更多人看見。另外,正在拍攝的《家人─玉里傳芳》,敘述北榮玉里分院的創新照護身心病患模式,微電影即將在三月首映。
基金會同仁與拍攝劇組走遍全臺,就是要挖掘更多精采的榮民故事,記錄下一幕幕動人的畫面。回憶拍片過程,導演方英海說,老榮民默默行善的案例不勝枚舉,有人捐二十萬,有人捐兩萬,「金額大小不是重點,他們心心念念的就是讓孩子用功讀書,用知識翻轉人生。」他認為這樣的理念與老榮民的親身經歷有關,第一代榮民身處戰亂,歷經飢餓逃難、身陷槍林彈雨,他們想讀書卻無能為力,所以感觸很深刻,希望能幫助下一代專心向學。
獎助學金 盼清寒子弟圓夢
榮民伯伯的大愛,讓基金會得以提供獎助學金補助清寒榮民(眷)子女。一一○學年清寒榮民子女獎助學金,共計發放三千餘人次,金額近三千萬元。主任委員在頒贈典禮致詞及接受媒體聯訪時,期勉年輕學子努力向學、勇敢築夢,將來學有所成,效法榮民報效社會國家的大愛精神,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。
獲獎助的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生陳柔安,感謝榮民伯伯無私的奉獻,她說,希望將來能發揮所學的專業,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,讓基金會及輔導會的愛心能延續下去,將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。
另外,清寒榮民、遺眷子女,如果獲得國外一流學府入學資格,基金會也給予一次性專案補助,減輕國外求學期間的壓力。一一○年「菁英圓夢計畫」共有十二人獲得獎助,總金額四一五萬元,獲獎助的學生均就讀國外一流學府。主任委員特別強調:「輔導會是你們第二個家。」勉勵受贈學子努力向學、勇敢逐夢。
獲得獎助的年輕學子,都希望未來能貢獻所學,回饋社會。
盧曉穎特別感念許多榮民伯伯以無私大愛,成就學子的心願,她未來在追求知識之餘,也要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,回報國家的栽培。
現職金融業的榮眷劉書銘,曾於民國八十九年至九十五年領取基金會就學補助金,取得國立中山大學碩士學位,如今在他出社會有能力後,也以實際行動,響應基金會榮民子女就學補助勸募計畫,他表示,希望能夠幫助到想要圓夢的榮民子弟,讓榮民大愛精神代代相傳。
主任委員表示,很多榮民在世時或離世後將積蓄捐贈基金會,還有些榮民於事業有成後也大力捐助。「榮民伯伯這種大愛,值得所有國民尊敬。」
眷村文化 保存時代的記憶
保存及推廣眷村文化,是李董事長非常重視的一環,基金會也投注相當多的心血。榮民與眷村的關係密不可分,隨著眷村改建時空變遷,竹籬笆與矮平房幾乎拆遷殆盡,文化記憶也漸漸消失。李董事長指出,眷村是特殊時代的產物,見證了歷史的痕跡,也是臺灣特殊人文地景和多元文化的拼圖。
榮民榮眷基金會從民國一○九年至今,與文化部「國家文化記憶庫」合作,徵集榮民與眷村的生活紋理與文化記憶,也與桃園市文化局共同成立「中華民國眷村資源中心」,辦理跨界講座、發行電子報與繪本、田野調查,並梳理眷村色彩等,更與各地民間組織合作;李董事長期望透過整合資源合作,從而讓更多人,尤其年輕人能認識榮民、認識眷村,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,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,進而共同加入文化傳承的行列。
主委對基金會的運作,非常肯定,但李董事長指出。老榮民逐漸凋零,基金會資金來源逐漸減少,希望向社會,尤其是企業界募款,盼各界踴躍捐輸,「我們最知道榮民需要甚麼,歡迎捐款給基金會,讓基金會為榮民(眷)及其子女提供更多、更實質的幫助。」他說,除了感念榮民的奉獻,讓大愛延續不斷,也需要社會各界積極投入,共襄盛舉。
(點閱次數:718)